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!

设为首页   加入收藏

首页>>政策法规>>公益信息>>

捐赠千万:走到人生边上的慈悲


  7月17日,杨绛先生102岁寿辰。埋首书窗,不问世事的老人家或许不知道外界又因为她的生辰开始喧闹。前日,人民文学出版社微博发布消息称,由杨绛、钱钟书夫妇的稿费、版税所得建立的清华大学“好读书”基金在过去的12年里,一共积累了近1000万元的助学奖金,这些奖金全部用于资助清华大学困难学生。

  曾经的“我们仨”,走散了,如今只剩下杨绛独自一人在“打扫现场”,102岁的杨绛依然平静、恬淡而温润。提起杨绛,我们会想到钱钟书眼中“最贤的妻,最才的女”;想到“我和谁都不争,和谁争我都不屑;我爱大自然,其次就是艺术……”的高贵通达;还想到那位笔耕不辍的老人,晚年仍新作不断,比如《我们仨》、《走到人生边上》……其实,在诸多标签中,还不应忽略她身上的慈善心灵。

  2001年9月,清华大学“好读书”奖学金设立,遵照钱钟书在世时的心愿,杨绛把两人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的72万现金全部捐给了这项奖学金,并拒绝校方提出的成立以自己或者钱钟书命名的专项奖学金。同时声明,从2001年开始,此后出版的所有钱、杨两人的作品稿酬、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使用,由清华大学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、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共同管理。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介绍,截至2012年底,“好读书”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。上千万元,这不是小数目,尤其对爬格子的钱钟书、杨绛夫妇来说,当属巨款。

  不知道那上千万善款是如何开支的?有无到了真正需要的人手里。犹记得,在清华大学“好读书”奖学金捐赠仪式上,杨绛说:“在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,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,名就叫"好读书",而不用个人名字;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,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,能够顺利完成学业;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,永记"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"的清华校训,起于自强不息,止于厚德载物,一生努力实践之。”据悉,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达数百名,这些人记得杨绛嘱托吗?秉承了清华校训吗?

  值得一提的是,7月16日,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“最后一课”,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,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,拒绝做“高知坏人”。陈吉宁并转述一位外国企业家的观点,国际金融危机,不是由笨孩子造成的,而是由聪明孩子造成的。不知道这4000多名研究生中,有多少人享受过“好读书”奖学金的关爱,无论有没有享受,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颇有市场的今天,记住杨绛的嘱托,记者校长拒绝做“高知坏人”的提醒,总不是坏事。

  杨绛先生是“五四”亲历者唯一在世作家,是个见过大世面、同时吃过不少苦的人。有人说,“她自己生活却很简朴,在她身上,散发着中国知识分子醇厚的精神魅力。”据《杨绛文集》的责任编辑王瑞说,杨先生退休工资不高,稿费也捐了,她的生活非常简单,“有一次,看她穿的鞋还挺别致,她说是钱瑗的,当时我都快哭了。”一位老人,淡泊名利,朴素生活,却对慈善出手大方,充满慈爱之心,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境界,令人油然而生敬意。

  两年前,在答问记者时,杨绛说,“我今年一百岁,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,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,寿命是不由自主的,但我很清楚我快"回家"了。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。我没有"登泰山而小天下"之感,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。细想至此,我心静如水,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,过好每一天,准备回家。”祝愿心静如水、品格高洁的杨先生过好每一天。而这走到人生边上的慈悲,将向她的道德文章一样,醇厚,绵延,深入人心。



相关阅读:

品牌推荐



友情链接